烟雨抛秧织锦绣 曲江马坝油粘米万亩春耕演绎“空中芭蕾”
细雨斜飞,青秧漫舞。韶关市曲江区马坝油粘米万亩稻田近日在朦胧烟雨中完成春耕插秧。数百名农人赤脚立于水田,扬手抛出串串秧苗,嫩绿的弧线掠过细雨,如珠帘轻摆坠入黑壤,在岭南大地上演了一场兼具效率与诗意的“空中播种”。
雨中抛青:蓑衣翻飞间的“天女散花”
清晨六时,稻田已漾开层层水纹。58岁的陈阿姨戴竹编斗笠,双手从秧篮中抄起一把秧苗,手腕轻抖间,十余株秧苗呈扇形洒向空中。“抛秧要‘高、散、匀’,让每一株都带着雨落进泥里。”他身后的田垄上,数十位农人同步扬臂,青秧与雨丝交织成网,须臾间铺满三亩水田。
不同于传统插秧的“退步栽”,抛秧农人采用“之”字形走位,在泥泞中踏出舞蹈般的轨迹。偶尔有秧苗偏离“航线”,便见农妇手持长竿轻拨水面,涟漪推着秧苗归位。“这活计考眼力更考手感,我抛了三十年,闭着眼都能让秧苗‘排队’。”陈伯抓起泥中一株倒伏的秧苗笑道,手指轻旋便将其稳稳“种”正。
空中农艺:四百年前农书里的“智慧抛物线”
在石峡村农耕博物馆,泛黄的《粤中农事图鉴》正翻开展示“抛秧法”章节,画中农人扬手的姿态与今日田间场景如出一辙。“明朝时这里就有‘抛青’记载,靠风力和手感让秧苗自由落根。”非遗传承人黄师傅抓起一把秧苗演示:秧根带着特制泥丸,遇水即化,既能护根又助定位。
年轻农人正用智能手机拍摄抛秧慢动作视频,屏幕里,秧苗下落时根部泥丸击打水面的同心圆,与农科所实验数据完美重合。“老辈人说‘抛秧溅起几圈波纹,秋后就结几层稻浪’,现在看竟是科学!”农技员小何惊叹。田埂旁新架设的湿度感应器闪烁微光,与农人观察云层的古老经验形成奇妙共振。
雨润新泥:生态农法的“柔性智慧”
连续五日的毛毛雨,将抛洒的秧苗“钉”入松软泥中。农人们特意保留田埂杂草:“草根能固泥防溅,雨打秧苗时才不‘漂秧’。”几只白鹭掠过水面,啄食被雨点击落的飞虫,农谚中“鹭鸟监工”的场景重现。
在核心示范区,抛秧田与传统插秧田隔埂相望。前者青秧如星子散落银河,后者绿苗若琴键排列有序。“抛秧省三成人力,稻根自由伸展空间更大。”老农李叔拔起两株稻苗对比:抛秧苗根系多出五条须根,正是马坝油粘米香糯的关键。远处鸭群蹒跚入田,将在成长期执行“动态除草”任务。
从田垄到云端:农耕美学的立体书
雨幕中,美术生小王将农人抛秧的瞬间速写成《青雨抛秧图》,画中蓑衣扬起的角度与无人机航拍的抛洒轨迹惊人一致。梳“艾草髻”的农妇捧秧篮走入镜头,发间清香混着新泥气息,被短视频博主制成“嗅觉可视化”作品,点击量破百万。
“原来抛秧不是乱抛,每个动作都是几何题!”亲子体验活动中,城里孩子握着秧苗比划抛物线,农人笑着调整他们的手腕角度。当十余簇青秧终于在空中绽开绿痕,欢呼声惊起田边一群鹧鸪,翅影与秧苗在细雨中共舞。
大地手记
当夕阳为雨丝镀上金边,曲江万亩新秧田已织就一张巨大的绿色星图。马坝油粘米的春耕,在这场传统与创新共舞的“空中播种”中,既留住了蓑衣斗笠的农耕诗意,又让四百年前的智慧在当代破土新生。或许正是这般“放手”的哲学,让每一粒米都饱含天地馈赠的灵动滋味。